地球与环境

地球70%是海洋,30%是陆地,如果把这两个比例互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地球环境将会发生天翻地覆地改变,或许人类也根本不会出现。

生命的起源离不开海洋

目前关于生命的起源,主流假说为“海底热泉口假说”。

这是因为,在地球早期时,由于缺少氧气,因此地球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太阳紫外线以及宇宙射线可以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这些高能粒子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早期地球生命很难在地球表面生存。假如一个生命可以在陆地上诞生,也可能只存活几分钟或者几小时,这样短暂的生命对于演化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海水可以隔绝一部分紫外线,因此生命可以在海洋中诞生,但并不是所有的海洋都可以诞生生命,必须是海底热泉口,才可以诞生可延续的生命。

这是因为海底热泉口附近有高浓度的氢离子浓度差,它可以为早期地球生命提供能量。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生命诞生的概率比较小,第一个生命诞生的时间也可能会大大往后推移,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可能将不会诞生。

昼夜温差将会变大

这里我们提一下物理量——比热容,它是形容物体的吸热或者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者散热能力越弱。表达公式为:

其中,C是比热容常数,Q是能量,m是质量,△T是温度差。

我们以水和陶瓷为例:水的比热容是4200 J/(kg·℃),陶瓷的比热容是840 J/(kg·℃),其中Q和m我们取值相同,这意味着c越小,温度差越高;C越大,温度差越小。

我们知道,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而陆地是由沙子以及其他泥土组成,比热容较小,这意味着地球接受同样的能量,海水升温较慢,但散热也慢,因此温度比较恒定,昼夜温差不大;而沙漠地球白天升温较快,晚上散热也非常快,因此昼夜温差大。

如果地球上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海水对温度的调节大大下降,白天全球气温都会非常高,晚上温度又非常冷。全球昼夜温差变大,或许物种将会朝着另一种演化方向演化,人类也可能不会出现。

沙漠面积变大

沙漠的形成,其实和水循环有关。由于海洋持续的水蒸发,集结在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雨,并落在地球表面。海洋的水蒸发,有助于地球水资源的再分配。

如果地球上海洋减少,陆地增多,那么海水的蒸发量不够,会导致雨水的降雨量也不够,在远离海洋的大陆上,将会造成大规模干旱,并形成沙漠。

那时,生命可以生存的面积将会仅限于海洋周围,生活范围变小,物种之间竞争会更加激烈,而早期不占优势的人类,在食物竞争中很可能处于下风,因此人类也有可能不会出现。

冰期与间冰期

我们知道,地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冰期与间冰期,而海洋减少,陆地增多会导致地球气候混乱,在大冰期时,由于白天温度升温快,因此冰期时间会相应缩短,而在间冰期时,由于晚上寒冷,因此间冰期的温度也不会特别高。

如果地球海洋减少,那么冰期和间冰期的间隔可能会缩短,甚至不再出现。

生物物种演化走向完全不同之路

其实,生命的演化是没有方向的,它们总是朝着适应环境而进化。比如:地球上大氧化事件发生不久,一些不适宜有氧环境的生命大规模灭绝,而一些能够在有氧环境下存在的生命开始繁衍生息。

每次大冰期来临会导致一批物种灭绝,幸存下来的物种会朝着更适宜大冰期的环境演化,如此反复,地球生命才演化出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

如果地球环境里的某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那么不适宜新环境的生命将会大规模灭绝,一些能够适应环境的生命幸存了下来。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生物可能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可能是以一种全新的身体构造以及生存方式,那时人类也可能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