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

适应新常态 加强海西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1]这为我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行动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近年来,海西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空间格局构建、生态功能提升、资源环境节约、人居环境美化和生态制度改革等领域持续加力,为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海西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可持续发展是加强海西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近年来,我州为了使经济较快增长,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保护好海西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海西州自身的发展,还关系着全省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海西州经济加速发展和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正确审视自身,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切实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对于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经济新常态是开启加强海西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海西是资源大州,又是全国的聚宝盆,有不少特殊的矿产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海西应当紧紧抓住西部开发建设这一机遇,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目标,以主动姿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以环境保护为中心,不断提升认识、适应、引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本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顺势而为,有所作为,[2]以理性应对新起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二、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一是抓好沙化土地治理工程。近年来,全州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总投资23.29亿元,实现新增森林植被面积357.1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4.68万亩,封山育林152.49万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1834.0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3.0%提高到3.4%。二是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游牧民定居工程饲草基地、草原鼠虫害防治等项目,共完成沙化草地治理1203.75万亩、草原毒杂草治理160.05万亩、补播改良退化草地20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1322万亩。三是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托素湖和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1处,德令哈市柏树山省级森林公园1处,保护总面积951.77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1%。四是积极推进城镇绿化建设。近年来,各市(县、行委)重点建设完成了一批公共绿地、小游园、道路绿化、庭院绿化等城镇绿化项目,完成绿化面积5861.05亩。

(二)大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总量减排工作稳步实施。制定实施了《海西州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将减排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及相关企业。二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能力建设和加快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力度,狠抓煤粉尘的治理工作,依法关闭了69家小型储煤场。三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都兰县察苏镇人畜饮水工程水源地保护项目、德令哈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乌兰县柯柯镇水源地保护工程等项目,完成蓄集峡、哇沿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的审查工作。四是强化综合环境污染防治。建立健全了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切实防范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事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草地质量不高,草原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草原退化现象依然存在,退化草场3303.9万亩,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0.1%,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二是生态保护成本高、压力大,我州地处高寒地带,生态系统脆弱,自身调节和恢复能力弱,生态环境治理成本高。海西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需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理念的前提下加快发展,由于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主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工程覆盖面积小,推进缓慢,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增大。三是环保能力建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监测、监察等环保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层人员编制缺乏,环保机构薄弱,环境监管手段落后,与地区经济发展对环保的需求不相适应[3]。四是个别部门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深,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个别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不强,存在重效益、轻保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