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其撞击
正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就像是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每时每刻,它都载着我们以大约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围绕着太阳公转。然而地球公转的路途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安全,因为在地球附近的区域里,有着很多居心叵测的小行星。
(上图为部分已知近地小行星的运行轨道)
这些小行星也在围绕着太阳公转,因为质量太小的缘故,它们的运行轨道通常都不太稳定,一不小心就可能与地球来一次“亲密接触”。幸好我们地球有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当小行星闯入大气层时,会因为自身极高的速度而强烈地压缩它前方的空气,并在因此而产生的高温中大量地损失自己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还没落地就已经烧完了,但某些个头很大的小行星却不会被高温耗尽,它们的残余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陨石)会携带着巨大的能量狠狠地砸在地球表面,从而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巨大的灾难。
在过去的日子里,这样的事件经常在地球上演,因此世界上有不少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那些小行星的撞击点(即陨石坑),在过去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一直在怀疑,在大约8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但却迟迟没有确定这颗小行星的撞击点。为什么科学家会产生这样的怀疑呢?我们往下看。
由于自然条件(如地质运动等)的影响,科学家很难直接找到那些年代久远的陨石坑,但他们还有其他的办法。
当那些巨大陨石撞击地面的时候,它们携带的能量主要会通过两个途径来释放,第一是转化为热能,这会导致撞击区域的物质因为高温而处于熔融状态(有些物质甚至会因此而直接气化);第二是转化为冲击波,强大的冲击波不只会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巨大的陨石坑,还会使撞击点中的各种物质四散飞溅。
在这个过程中,四散飞溅的熔融物质会迅速地降温,根据其成分的不同,它们有可能会形成玻璃状的岩石团块,并随着其他碎片一起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大量散布(这个区域被称为“散布区”,其范围的大小与陨石的撞击程度相关)。通过寻找这种玻璃状的岩石团块,并对它们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就可以推测出当时小行星撞击点的大概位置,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勘测,最终就可以找到它。
通过这样的办法,在过去的日子里,科学家确定了不少的陨石撞击点,但有一个却是例外,那就是“澳大利亚散布区”。研究发现,数百万个产生于大约80万年前的细小的玻璃状岩石碎块,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亚洲、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等区域,其范围覆盖了超过10%的地球表面(如下图所示),这足以说明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小行星撞击。
(澳大利亚散布区,图片来源:PNAS)
在分析了这些碎片的分布情况之后,科学家推测这次的撞击点应该是在东南亚一带,然而遗憾的是,在随后的分析和勘测工作中,他们却一无所获,于是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这就成了一个未解的谜题。
好消息是,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科学家一直怀疑的那颗80万年前的巨大陨石,其撞击点现已基本确定。该研究团队的科学家指出,利用先进的重力探测技术,他们在位于老挝南部的波拉文(Bolaven)高原的熔岩床下方的位置,发现了这个撞击点的踪迹(如下图所示)。
(撞击点所在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PNAS)
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这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产生的陨石坑长约18公里,宽约13公里,以前之所以没有找到它,是因为在它形成之后的时间里,被后来的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熔岩给掩埋了。科学家认为这颗80万年前的小行星,其直径大约为1.9公里,撞击发生时产生的爆炸以及高温,令方圆400多公里的所有生物都在劫难逃。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