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以高中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定义选自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当前人类已经认识到,我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而教育,又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因此,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便有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

国际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一直存在着多种表述形式,诸如“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可译为“可持续性教育”)、“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缩写为SDE,可译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可译为“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或“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通译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等。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近年来看,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实施上的障碍。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一批教育发达国家已经出台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文件,而我国尚无此类文件出台。由于缺少文件指导,各级行政管理者难以从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当代教育功能,因而未能做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政策。

其次,部分研究人员存在认识误区。部分学者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窄化理解为环境教育,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传播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正确指导。

再次,校长与教师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动力不足。不少行政管理干部与校长思维方式较为僵化、保守,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新教育思想较难接受;不少教师习惯于单一知识教学,对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存有畏难情绪。

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写入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是21 世纪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地理课程目标即三维目标来看,地理课程目标同样是以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为导向。教材也以可持续发展为思想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并出现了专门的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章节,如必修2中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但是,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方式仍是主导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他们的关注点也更多落在考试上,这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的。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高中地理教育,仍普遍以考纲为本,着重围绕知识和技能重点、难点展开教学。我国教师还不够重视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部分教师片面地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解为环境教育,忽视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整体性要求。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以《行星地球》为例)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系列教材为例(后面所涉及的教材内容都出自人教版教材),该系列教材的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一共分为四个小节,从第1 到第26 页,按其顺序排列,分别为《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四个小节。

从内容来看,除第四小节涉及有关地球的圈层知识外,其余的三个小节均与地球联系密切的天文知识有关,重点强调的是地球的宇宙位置、公转和自转运动,以及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这几章节内容虽涉及一部分人类活动,但均未能凸显出当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注热点。

另外,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来看,在必修1 第一章节中的内容标准有以下几点: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程标准中所叙述的相关要求比较简明,重点内容也很突出,依旧强调各个小节的主干内容,而从相关要求来看,也并没有体现出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

从考试内容来看,各种考试的重点内容即考点仍大密度地集中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尤以推断计算题为多,而其他小节所考内容甚少。不少教师以考纲为本,忽视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上一篇:深井外一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