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交出了一部像样的科幻片 ——《流浪
如果有一天,太阳即将毁灭,你会带走什么?有些人放不下亲人,有些人放不下钱财。还有这么一群人,想带走地球,而且是原封不动地打包带走。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诞?但真就有人把这事搬上了大银幕。电影一上映,豆瓣就打出8.4的高分,堪称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里程碑。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流浪地球》。
对于这部电影,原著作者刘慈欣这样评价:“这部电影出人意料的好,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
看《流浪地球》,很多观影者都落泪了。一方面是因为剧情感人,另一方面是对国产科幻片的感慨。毕竟中国人以前拍的科幻片,始终是差了这么一口气。《流浪地球》的主演吴孟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想要拍摄大型科幻片,与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剧本创作等各方面都分不开,因为《流浪地球》的团队值得信任,所以才接下这一部电影。
这潭水浑的,连演员都怕。没有足够的钱,请不起厉害的特效团队,剧组就着重抓内容,反复打磨电影的逻辑线与细节,从情感与特效双向出发,颠覆国人的看法,让穿着太空服的中国人也变得合情合理。
故事与匠心,足以撑起“开启元年”四个大字。
郭帆导演说:“好的电影标准是让观众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找到共同的情感。”
《流浪地球》的强大之处在于影片设定虽然在科幻世界,却都能对应到现实中的人。
我们小时候不理解的只会工作的父亲,老一辈人的隐忍与爱,还有那些为了信念与希望坚持的大人,我们似乎都能在影片里找到他们的影子。
吴京饰演的父亲牺牲自己换来了自己儿子与岳父去往地下城的名额;片中的姥爷,听从女婿的建议,放弃重病的女儿自己带着孙子到地下城讨生活,还收养了灾难中的孤儿,给她取了自己女儿的名字——韩朵朵。
主人公刘启,符合青春期男孩的一切气质,调皮、胆大、爱冒险、容易冲动却又重感情,他怨他的父亲,却在姥爷走的一刻放弃了他的固执,在父亲选择牺牲自己时原谅了他,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勇于担当的男人。
此外,坚守任务且心怀强大使命感的救援分队队长,一开始对希望感到不屑却在最后为所有人燃起希望的韩朵朵,甚至于出镜仅有十几分钟的外国工程师,这些角色的塑造也都十分丰满。
电影中,所有人都有弱点,但所有人都为守护家园而成了英雄。
更难得的是,影片的节奏与每一步情感的升华和释放都配合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姥爷去世前一遍遍叮嘱刘启一定要回家的情节,还是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是怨恨父亲的刘启,在最后一刻哭着恳求父亲不要牺牲自己的情节,都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但又难忍泪目。
恐怕再没有一个国家,能如中国人这般,对故乡家园有执念,无论多难多险,一定要回家,落叶归根,一家团圆。
回家了,就好。
电影的尾处,有一只鲸鱼上了岸被冻在了地面上,有人告诉刘启,那是因为它回家迷了路。
无论如何,逆流也要归家。
导演郭帆的一段话也许最能解读这种情愫:“几千年来我们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所以我们对土地情感的那个核让别人觉得我们奇怪,但这刚好就是我们的独特性,这个东西就该是中国科幻的一个形态。”
正如影片最后一刻,设定系统选择了叛逃,而刘培强为了地球选择牺牲自己,带着空间站上的三十万吨燃料撞向木星,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可以说,当机器与人类有了一样的能力时,唯一不同的,就是人有感情,而机器人没有。
电影将科技与人类情感的矛盾放大。片中既有父子情,也有友情、兄妹情、爷孙情,更有家国情。
好的科幻片有了情,更要有型,这个型就是特效。
美国大片的优势是投资巨大、团队成熟,然而,它们的这些优势却是《流浪地球》的短板。因此,剧组将爱的核心放大,将整部科幻片注入中国式情感内核的同时,格外注重细节的感染力。
拍摄时,导演与编剧甚至为电影写了一百多万字的底稿,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剧情的逻辑更强,使人相信。
末日来临时,中国人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是细腻地贴合人物情感性格,甚至电梯里的绳索的声效,雪打在氧气罩上的声音,都做得无可挑剔。
为了让特效更逼真,剧组的视效团队没有国外技术,只能采用笨办法,足足画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这其中包括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等所有场景的细节构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