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

由《流浪地球》开辟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链的新篇

 

高尚学,男,河南正阳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博士,艺术学理论博士后,主要从事视觉艺术史论与批评研究;

李 欣,女,山西临汾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生。

一、春节档“爆款”科幻电影的“走红”

2019年大年初一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上映,在这个春天种下了一粒科幻电影的新种子。据《流浪地球》官方微博数据,电影上映首日累计票房达2.02亿元,豆瓣评分8.4、淘票票评分9.3、猫眼评分9.4、微博大V推荐度达90%,电影口碑领跑春节档。截至3月10日,电影票房已突破46亿元,顺应市场的呼声,电影延长下映时间至5月6日,内地总票房为46.55亿人民币,票房位居中国电影史上第二位,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无疑是春节档的最红“爆款”。

这部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大众的态度从上映前的怀疑“中国能否拍出这种科幻大片?”到观影后的纷纷点赞,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安利”亲友。只用了三天时间,《流浪地球》票房突破11亿元,登顶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2月10日票房累计达20亿元、2月14日累计30亿元、2月19日累计40亿元,短时间内票房持续走高。除了国内市场,《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俗。海外上映首周即打破近两年华语电影北美票房记录,上映11天获382万美元票房,登顶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榜,刷新近五年中国电影Top5排名。2月28日电影《流浪地球》登陆香港各大影院,4月18日在韩国上映,同样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好成绩。

4月3日电影《流浪地球》入围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名单,最终斩获“最佳视觉效果奖”。《流浪地球》用125分钟的时间,诉说了属于中国科幻的浪漫与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国第一部高品质、工业级别的科幻大片,社会各界普遍给予了正向积极的评价,而电影票房和口碑攀升的背后正是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复苏与升级。在这个春天横空出世的电影《流浪地球》,正预示着国产科幻电影春天的到来。电影《流浪地球》这股热风,带动了国内整个科幻产业的活跃,中国科幻开始持续“走红”。

二、《流浪地球》文化产业链的成功打造

中国有巨大的科幻电影市场,好莱坞科幻大片占据了其中大量的市场份额,本土科幻电影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与电影产业之间的错位。[1]提起“科幻电影”,国人的联想大都是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等好莱坞大片;而反观国产科幻电影,类型定义和标准尚且不明晰,更遑论成熟完善的科幻电影制作体系。国产科幻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科幻电影在数量上所占比重极小,国产科幻电影的产能严重不足。而在有限的国产科幻电影中还存在着类型界定模糊的问题,科幻电影的魔幻色彩过重、科学性缺失、技术性短板、专业人才短缺、行业经验不足、制作工业流程不成熟等等,反映的是国产科幻电影整个产业链的不足。

国产科幻电影市场正如电影中的荒凉冰原,《流浪地球》作为第一个冒险的拓荒者,带来了希望的火种,也为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从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到后期制作,从内容创作、资本投入、宣发运作到后续衍生品开发等方面,都提供了本土经验。《流浪地球》走出的一小步,是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链发展的一大步。

(一)前期筹备:拓荒者的行囊

作为国产科幻电影的拓荒者,“前无古人”的经验可借鉴,一切从零开始,导演郭帆和团队从2015年电影立项之初,就开始了丰富详实的前期筹备工作,对风险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尽可能进行预先排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个分镜、160多分钟的动态故事板预览、不断扩大的人才团队……都是这部电影贯穿始终的“粮草”,为电影中后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引导资本这把“双刃剑”

中国电影资本市场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本投资扎堆、资本逐利化的现象。张三夕教授在《论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异化”》中分析了资本与文化的矛盾关系,认为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电影类型、内容等方面的创作与发行。[2]在市场经济时代,资本过分追逐市场的一个结果是,放弃电影艺术的自我表达,转而追求快餐式的低投资-高回报项目。文化产业不应当是资本经济的附属品,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流浪地球》在资本投资方面也曾遇冷遭遇中途撤资,但电影的成功让资本看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市场潜力,给资本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利于下一阶段科幻电影人才、优秀科幻项目的资本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