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子”黄大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大国重器凸显科技发展新飞跃,大国工匠积淀科技发展新底蕴,创新成果铸就科技发展新辉煌。在一系列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背后,凝聚的是我国高精尖知识分子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被称为“地球之子”的我国地质领域专家黄大年便是其中一员。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一位青年在大学毕业时写给同学的一句话。这位青年就是黄大年,那一年,他24岁。26年后,黄大年成为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那一年,他50岁。就在这一年,我国开始实施“千人计划”,得知这个消息后,黄大年说服妻子卖掉在国外正在经营的诊所,留下还在读书的女儿,毅然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
“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来。”这是黄大年的信念。随着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和对其他国家一些项目的参与,黄大年了解到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需求,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回国的愿望愈加迫切。他在大西洋深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时,辗转接到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祖国高于一切。黄大年积累着能量并等待着机会。2008年国家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黄大年认为在国内开展他所从事研究的学科条件基本具备。“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不计得失。从海漂到海归,得益于国家强大的后盾。只要大家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实现强国梦……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叶落可以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最有价值,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实现报国梦想。”这是黄大年回国后不久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写下的话。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外国长期垄断或对我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趟航班,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凌晨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与国外强强对话,黄大年没有失败过。在他看来,现在为国工作是荣誉更是存亡。黄大年经常自己加压,一个字“拼”,两个字“拼命”。他的学生们背后送他外号“拼命黄郎”。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中心在长春地标建筑地质宫内,这里每晚10点关门,可黄大年却经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离开。有时出差回来他就直接赶回办公室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楼下传达室的大爷不愿意了,因为深夜总被叫醒给黄大年开门。后来黄大年的学生告诉这位大爷黄大年其人,传达室的大爷从此对黄大年产生了深深的敬意:“黄老师,您无论多晚进出,喊一声就行。”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可以使地球变得“透明”。在这一研究领域,黄大年课题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目标就是我国在30年到50年内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巡天、探地、潜海,开启地球之门。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009年,迎着飘飞的雪花,他从剑河之畔回到北国春城,只为赴一个与祖国的约定。
8年后,这个像转子一样超速运转的人,在58岁的盛年猝然离世,唯留一段传奇,震撼世间心灵。
有的人离去了,却还活在大家心中。黄大年就是这样的人。黄大年生前同伴和学生讲述他走进手术室挽着袖子与大家告别时的情景时说,那神情倒像是他在安慰病人,与死神打交道的仿佛不是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