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铁汉侯占友
在唐山这个因煤而兴的城市,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劳动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以 “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我上三个班”的拼命精神,为国家多采煤;1982年他退休后,10年不辍搞绿化,硬是把一座秃山改造成了供矿友们休憩、游玩的北山公园。
他,就是当年享誉全国的 “矿山铁汉”、后又被称作 “北山愚公”的开滦赵各庄矿工人、全国劳模侯占友。
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他创造了唐山速度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上流行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时尚用语“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在此前有一个完全可以与之媲美的“唐山速度”———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这个速度的创造者就是侯占友。
侯占友,1925年生,原籍河北省曲阳县。5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逃荒,来到了开滦赵各庄矿。童年,他是在挖野菜、做童工中度过的。1946年,他下井当了工人,受尽了压迫剥削。解放后,终于翻身做了矿山的主人。苦孩子出身的他心怀感恩,对党和国家一片赤诚。
1952年,侯占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缓解当时全国用煤紧张的状况,为了给开滦多出一筐煤,身为机电科起重工的他,在干完自己的本职工作后,又主动到采掘区帮助挖煤,并提出 “三不要”(不要加班费,不要下井津贴,不要补助粮)。
在儿子侯双成的记忆里,父亲侯占友常常扛着一面袋干粮就下井了,有时连着干好几天。因此父亲在家的时候极少,往往只有给父亲送饭时,才能和他见上面。
一次下瓢泼大雨,侯占友还要去采煤区,妻子劝他: “雨太大,就别去了,你反正是义务劳动。”他却说: “越是下大雨,远道的工人可能来不了,我越得去。”
在当年赵各庄矿采三区班长范仲华的记忆里, “义务工”侯占友是哪里活多活累就到哪里干,哪里缺人手就主动填补上去,活越脏越累越抢着干。
有一次,矿里顶板上矸石震落压住了电溜子,煤停运了。侯占友没等派活,拿起一把大锤,就奔向工作面。一块大矸石足有3立方米,拦腰把工作面切成了两段。他坐在地上,斜着身子,一锤锤地砸。越往里砸,地方越窄,连坐也不成了,他干脆躺到地上砸。坚持砸了两个多小时,他才把矸石砸碎,扫清了工作面的障碍。
1974年春节前夕,得知全国用煤非常紧张,腊月二十八这天,侯占友就背着一面袋干粮下井了,直到大年初一的早晨,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干了三天三夜!
1977年春节,是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尽自己的力量补回地震造成的损失,侯占友带领全家7口人到井下 “攉煤”,在采煤工作面上过了个团圆年。
事实上,在侯占友1992年因病住院前的十几年里,每年春节他都是在井下度过的。他知道,那时是矿上最缺人的时候。
1971年,侯占友上了440个班;1972年,他上了450个班;1973年,上了461个班;1974年,上了483个班;1975年,上了486个班,超过正常出勤近一倍……在侯占友的带动下,工友们都加班加点工作,使开滦实现了“四五”翻番,原煤产量由1000万吨上升到2000万吨。
有人因此编了个绕口令: “在册采煤工,本是九十九,区长来点名,一百人说 ‘有’!多了哪一个?铁汉侯占友。铁汉钢铁铸,一人四只手。”
他也因此三次被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1975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称他是“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矿山铁汉。侯占友 “三不要”作贡献的精神,传遍了神州大地。1979年,侯占友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侯占友(左一)在义务挖煤。
昔日荒山、今朝公园他书写了新的传奇
1982年9月,侯占友退休了。当时,一些小矿想请他去做 “顾问”,给撑撑 “门面”,不用干活每月就有几百块钱的报酬。虽然家里孩子多,日子一直不富裕,但侯占友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
他扛起钎子大锤来到了北山。北山坡上,只有稀疏的杂草,没有任何树木,漫山遍野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这时,家人才知道,他想把这座荒山变成一座公园,好让工友及家属们业余时间有个休息娱乐的场所。
时间不长,侯占友就在半山腰上盖了一间极其简陋的小石屋。他卷起铺盖,干脆把 “家”搬到了北山上。
如今,当年的荒山已成了一个风景秀美的公园。7月15日,笔者来到了这里。山下修起了宽阔的广场大道,山上修起了井字形的石阶小路。老人们在公园的凉亭里。乐呵呵地聊天、打太极拳,年轻人在葱郁的树丛中低语。
下一篇:没有了